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几种“课堂教学”类型及实例例举
作为一门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真实的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获取真实的体验。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有如下学习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主体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实践活动开题课。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方向。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本质,即使主题在身边,也不能被学生发现,这时,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而应该根据学生问题的集中指向,经过反复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兴趣、选定主题、确定活动的方案。
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研究欲望,确定要进行实践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按照主题内容的一致性和相近性给学生分组;指导各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步骤、活动要创造的条件、活动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小组内成员的分工、预想困难和问题,作出策略预想等。老师对学生制定方案情况进行可行性评判和指导。
第二种类型:活动策略指导课。
活动策略指导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开题课后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策略问题来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观察、调查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所设想的问题解决策略施行受阻等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困惑、问题,给予策略性指导。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供必备的知识来源,提供并组织学生展开学习领会为解决问题必备的知识;提供必备的学习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微机室),指导学生学习资料学习研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研究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控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必需的学习策略等。通过活动策略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后面的研究实践。具体包括:
1、分解主题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定后,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此,主题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这样的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下面以 周珊 老师指导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人民币》为例阐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解的指导策略。
步骤一: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首先教师在活动主题分解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在大主题范围内熟悉主题的背景和内容,然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如学生在通过网络等途径熟悉活动主题的背景和内容后提出了下列研究问题:
(1)人民币有多少种版本?
(2)人民币对各国货币汇率是多少?
(3)第一次发行人民币是在什么时候?
(4)假币和真币有什么区别?
(5)人民币上有哪些图案?
……
步骤二: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孩子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有价值?
首先,研究内容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比较有价值。
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第三,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以下是《走进人民币》活动研究问题筛选、整合阶段的课堂实录:
师: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有些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有些是没有价值的,还有一些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师:哪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生1:“制造人民币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不可行的,因为人民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是国家机密,不可能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来获取资料,再加上本地区没有印钞厂,就是有也不可能让我们参观的。
生2:“人民币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制造人民币?”,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也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些问题都比较深奥,不适合小学生研究。
生3:“怎样保管人民币?”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我们小学生的价值不大,因为我们小学生不会有比较多的现金,就是有也是父母代为保管。
师:哪些问题是相近的、相似的或相包含的?
生:“人民币有多少种版本?” “第一次发行人民币是在什么时候?”“每套人民币都有什么区别?”,这几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包含了后两个问题。
师:我们可以将这几个问题整合成什么问题?
生:我们可以将这几个问题整合为“人民币有哪些种版本?”。
师:经过筛选和整合留下以下这几个问题提供我们研究:
(1)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是多少?
(2)人民币上有哪些图案?
(3)人民币有哪些种版本?
(4)怎样识别假币?
(5)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步骤三: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调整课题的研究范围。
什么样的课题适合学生研究呢?
首先,课题的范围不宜太大。如:“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研究范围是“人民币对世界各国货币的汇率”,对学生来说研究范围太大了,可以调整为“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
其次,课题的活动方式要多样。如:“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这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查找资料来进行,活动方式过于单一,可以调整为“调查:人民币法规知多少”。这样活动比较丰富了,包括查找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等。
第三,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学生活动的范围一般控制在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以下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人民币》的研究问题,通过转化后得到的小课题:
(1)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研究;
(2)探究人民币的图案;
(3)人民币的防伪研究;
(4)调查:人民币法规知多少;
(5)人民币的版本知多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分解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开端,是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筛选和整合问题、转化问题等活动,切不可包办。
2、策划活动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同样如此。确定了活动主题后,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有条不紊的进行,就需要分小组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进行活动策划。
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步骤一: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或方式)是什么;活动的具体过程怎样安排(活动计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或分工;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当然,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可以视情况而灵活制定。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
步骤二: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步骤三: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学生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碰到一些情况,使方案不能继续实施,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方案作出修改或调整,以达到方案的优化。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优化方案,是这一环节中所要研究的问题。理想状态中学生对方案的设计应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究的思想和及时调整方案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充分体现出“引导”二字,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3、专题研讨型
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的目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以 苏红群 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活动中的专题研讨为例:
步骤一: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步骤二: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
步骤三: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第三种类型:成果总结整理课。
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一个小结,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活动主题不同,活动过程和方法也有差别,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运用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充分利用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也是丰富的,对于它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的,在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使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体验与收获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如将学生活动中的照片贴出来,办一个摄影作品展,学生所写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所办的手抄报也可展示出来……此外,还可设置一个问题专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或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设想,可将其直接写在专栏里,其他同学可一起参与讨论并探究。还可在班上设置小制作橱窗、进步展示等。
2、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
当一个主题活动或某一个阶段活动结束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 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如,有位学生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编成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汇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学生成果展示交流形式多样,有时展示调查报告、有时展示反思日记、有的展示手抄报、有的展示手工制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
3、开展讨论会,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因此,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使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如,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个学生在研究多功能黑板刷时遇到了吸入的粉尘处理问题,在讨论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通过讨论,想出了在黑板刷中的小风扇后安一个塑料袋的办法,帮助他解决了遇到的问题。这样,通过讨论,将活动进一步进行了拓展。
第四种类型:展示分享课。
展示分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定性、定质,而是通过展示,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实践活动的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增进自我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欲望、社会角色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展示分享课要安排在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研究成果的生活和社会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具体方式可以采用:作品展示、交流、互相评议、请家长、社会人士来进行鉴定等方式来进行。
展示分享课课后,应该有一个实践延伸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成果切实与生活、社会现实互动起来,在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真实地发生其意义,实现其价值,得到生活和社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