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镇数学教研活动计划,本周三( 6月7日 )上午第一第二节课,三年级组的邵瑛老师和谢国华老师分别执教了《统计》的公开课。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现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例题的教学设计。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投篮命中率比赛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上课一开始,就明确授课的内容与形式,接着出示了一个个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看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这时老师再相机引出“男生投得准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些”的问题。任务提出之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也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还有的男同学甚至说女队代表比男队代表人数多,故总数也多,不公平等等,这时候老师再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先把统计图的结果算出来,再更充分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判断男生投得准还是女生投得准,首先要先取一个数据来表示男生和女生的投中情况。并放手让学生充分从多种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投中的情况。在不断的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表示男女生投中情况的必要性,以及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中个数”的含义,而是先让他们尝试着去求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就充分利用了统计图,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都能体会到是由原来各人投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投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投中的总个数没有变的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的。当学生自己探索着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时,老师适时地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判断。男女两组的成绩是否一样?再让学生亲自去算一算,哪一组好一点,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宽了思维,让每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仔细审题,获得有关信息。再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两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
我体会到两堂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邵老师课前能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尤其是对平均数特点的概括 到位。谢老师课堂教学引入时无痕的预设、教学时的老练、对生成资源的智慧处理。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2、教者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独具匠心,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巧妙结合。
当然,两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谢老师对平均数特征的进一步发现建议借用统计图会更直观,对显示生活中的平均数可进一步拓展开来,理解可能会更到位。邵老师课的开头设计建议调整一下,能让学生产生必须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不管怎样,在每节数学教学中,都要从课前的思考到使用教材的创新,再到课后的反思,坚持每节课都这样做,必然会使每节课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