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走进牛小>>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文章内容
 
《统计》教学听后感想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0日     点击次数:      作者:shijianqin     来源:

根据我镇数学教研活动计划,本周三( 67 )上午第一第二节课,三年级组的邵瑛老师和谢国华老师分别执教了《统计》的公开课。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现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例题的教学设计。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投篮命中率比赛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上课一开始,就明确授课的内容与形式,接着出示了一个个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看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这时老师再相机引出男生投得准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些的问题。任务提出之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也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还有的男同学甚至说女队代表比男队代表人数多,故总数也多,不公平等等,这时候老师再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先把统计图的结果算出来,再更充分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判断男生投得准还是女生投得准,首先要先取一个数据来表示男生和女生的投中情况。并放手让学生充分从多种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投中的情况。在不断的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表示男女生投中情况的必要性,以及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中个数的含义,而是先让他们尝试着去求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就充分利用了统计图,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都能体会到是由原来各人投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投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投中的总个数没有变的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的。当学生自己探索着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时,老师适时地进行演示引导他们判断。男女两组的成绩是否一样?再让学生亲自去算一算,哪一组好一点,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宽了思维,让每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仔细审题,获得有关信息。再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两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
     
我体会到两堂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
、邵老师课前能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尤其是对平均数特点的概括  到位。谢老师课堂教学引入时无痕的预设、教学时的老练、对生成资源的智慧处理。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2、教者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独具匠心,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巧妙结合。  

     当然,两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谢老师对平均数特征的进一步发现建议借用统计图会更直观,对显示生活中的平均数可进一步拓展开来,理解可能会更到位。邵老师课的开头设计建议调整一下,能让学生产生必须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不管怎样,在每节数学教学中,都要从课前的思考到使用教材的创新,再到课后的反思,坚持每节课都这样做,必然会使每节课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