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上午,华老师一上完课稍作休息就开始了他的讲座“走自己的路”。幽默风趣的开场白,振奋人心的自我介绍,平易近人地体态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他所表现出的知识视野、精湛的教学艺术、浓厚的数学底蕴、对教材的深层钻研、理解和把握、创新思想和人格魅力让人深刻地记住了他的名字。
华应龙老师是北京一所小学的副校长,他平时也是日理万机的忙碌。从他的课堂中,我发觉他热爱一线的教学工作,他对学生亲和易靠近,他的教学展现了数学的核心本质。透视 华老师的经典课堂,使我们更加心领神会专业引领的价值。 华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讲座。
一、上路前的抉择
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分数再认识》。他在课前做了许久缜密的思考,事实上从一年级学习认数时,就只能讲单个的物体,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并不具备能理解“一筐萝卜”也是“1”的这种能力。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他认为可能会出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看成一个整体进而说出一个分数。因此华老师对教材为什么要硬切成几段教学这个内容提出质疑,认为学生学习应该顺其自然地去认识。
再者,今天这节课是“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应该认识什么?是 华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查实没有单位“1”对学生后续学习没有影响,因为只有小学才用到这个概念,所以他认为“‘单位’”是重要的,‘1’是重要的,单位‘1’是不重要的”,即不讲“单位‘1’”,重讲“分数单位”!这里他引用了华罗庚的一句话“数(shù)起源于数(shǔ),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度量可以很好的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有单位才有度量,因此 华 老师大胆地给“分数”做了有意思的解释:先分再数(shǔ)!
二、跨出一步后的痛苦
华老师坚持“走”自己创造的“路”也确实 “遭受” 够了“让别人说去吧”的待遇,人们对他这堂课的教学提出了不少质疑。比如他播放了影片《集结号》中炮兵为了精确打击目标的方向,用到了一个单位——密位。有人觉得“有必要找那个我们老师都不懂的‘密’吗?”其实分数单位同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本质是一致的,但因为分数单位是随着单位“1”被等分成的份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像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等)那样固定,这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和困难。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分数单位,他们会的或许只是能正确解答诸如“五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一类题。华老师让学生比较密位和度两个概念,让他们通过视频上阵阵炮响讨论为什么要创造这么精细的单位,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感兴趣的陌生题材真正思考: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单位,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单位就不同,“度”已经算很小的单位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60份其中的1份才是1度)但还可以再分(1密位=6%度)。此时,学生对“单位”变化的感受至深是不言而喻的 三、走在路上的感悟
在创造的路上,尽管坎坷,但坎坷过后是任何人体会不到的幸福与快乐,也让我们普通老师过足了眼福、耳福。从猪八戒吃西瓜(1分钟吃七分之六,吃完这个西瓜还要多长时间?)到国王出难题(池塘里有多少桶水?)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不仅让学生深深被数学的魅力吸引,一环接一环地发问更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人说故事情节过长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面对质疑他反问道:“评价一个情境的优劣,是要考量它的思维含量和育人价值,还是要计量它的时间的长短和话语的多少?”确实从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学生欢快的笑脸,听到了“数学真好玩儿”的感慨。
第3题教师有意设计两组学生作业上是16个苹果,另外两组学生作业上是12个苹果,在学生间制造冲突,等教师揭晓图片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分数相同,如果整体不同,那么结果就不同。孩子们都不由大笑起来,但笑过之后,必是深刻的思考与内化。华老师此时感悟到了“创造的幸福,思想的芬芳”;孩子们感悟到了“学习原来像呼吸一样地自然”;听者感悟到了“教育是解放,不是压迫”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尽管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当然这句话本就可以表达很多层意思。今天华老师为我们“开辟”了“路”,今后必有后人会沿着他的“路线”继续坚定地走下去,更或另辟一条“新路”,不论怎样我很敬佩这些敢于创新的人,只有敢于创新的人才会永远以“辩证”、“发现”的眼光去看问题,为自己、为别人更好地传承经典、创造现代,诠释真正的生本理想课堂,正如华老师总结的:
我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也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自己走!
我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