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早有耳闻,他是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许多学者总结过华老师的教学特色,许多文章赞美过华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学教育工作者,总想有机会去体验华老师的教学风采,但遗憾的是我只是从数学教学光盘上认识了 华老师。
上周五,感谢领导让我参加了在我省泰州市举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专题研究暨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 用心的欣赏了华应龙老师上的一节理念新颖、设计独到的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这是一节概念教学,是学生在原来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分数。课前活动环节,华老师就对孩子提出了三个“敢”的要求:感想、敢说、敢笑,确实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贯穿整节课。华老师还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提出了3个问题:1、“分数的再认识”到底要认识什么?2、什么是分数?除了教材上的表述,能否换个简单、通俗的说法?3、为什么要有分数?能否给个更明确得解释?这三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五年级的《认识分数》,我们到底要和孩子一起认识什么,是认识“单位 1” 或是“单位”还是“ 1”。《分数的再认识》华老师创设了一个大头儿子解决难题的情境,床的长度是两个领带长,而沙发的长度不到一个领带长,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家里的大头儿子应该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分数是产生于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因为生活中有这样的需要,所以才产生了分数。将领带对折3次——将领带平均分成8份,在此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沙发是几个领带长。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华老师又问:为什么可以用 7/8来表示?这是学生对折纸的实际操作、用对折3次的领带实际测量沙发的课件演示,就给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表象认识,学生自然地想到:把领带对折3次,就是平均分成8份,1份就是这条领带的 1/8,量了7次,是7个1/8 ,就是 7/8。
为了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单位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教师设计的精彩而又巧妙地教学环节。问:量教室的长用什么作单位?量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量一粒米的长用什么做单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板书“单位”。又问:刚才解决床的长用什么做单位?(领带的长)量沙发的长用什么做单位?( 领带长做单位的)沙发的长有几个 1/8?(7个 )这时老师指出: 1/8 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分数单位?接着老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分子是1,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分母就是平均分的份数等)老师进行小结:领带对折一次创造了1/2 ,再对折一次创造了 1/4。量沙发时为什么不用它们做单位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创造一个合适的单位很重要。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单位”、“合适单位”、“分数单位”等的认识,教师通过炮兵打炮时用的单位以及电影《集结号》中的片段的播放,引入的“密度”这一概念。告知学生360度=6000密度。问:看着式子想一想:密度是怎样规定的?密度和度相比怎么样?为什么密度要规定这么细?引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问:通过对密度的了解,你对分数有什么认识?教师特别重视学生一步一步对分数概念的新的认识,重视学生的概念意义的建构过程,重视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概念,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概念。
在“想一想、圈一圈”的练习中教师故意给全班学生发了最后一题不同的两份练习。一份是16个苹果圈出它的3/4 ,一份是12个苹果圈出它的 3/4。在完成这一组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收获,告诉学生做完题后回过来想非常重要。
最后老师设计了两题,让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再认识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池塘、水桶的那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单位是由于人们的需要而创造的,创造一个合适的单位非常重要。这时 老师又一次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分数?”在学生回答得基础上,教师给出了精辟的见解:1、什么是分数?(先分后数的数)2、为什么要有分数?(不好数了)3、怎么做?(先看平均分了多少份,分完了就知道单位了,然后数,就能知道有多少份)。最后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结尾——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华老师的课堂设计紧紧抓住“什么是分数”、“为什么要有分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才产生的分数,也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分数单位。这一点正是完美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华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反思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有3次都让学生回过头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这样的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从而能走得更远。对 于特级 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上华老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整个课堂彰显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人文化教学氛围。课堂上,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这堂精彩的课,我感触多多.没想到枯燥乏味的数学课竟然让华老师讲得那么生动有趣.细细品赏华老师的课堂风采,课堂上,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义,华老师的执教风格让我感动,他怀着一颗宽容心,处处流淌着对孩子的赏识,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语,几段诙谐的故事,营造了强有力的“教学磁场”。试想一下,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愿意上这样的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