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活化课堂
本周二上午,我校在阶梯教室举行了品德学科的教研活动,此次公开课由品德学科组长 刘莺芝 老师执教,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品德教学生活化,生活常识品德化,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课上刘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让学生了解了塑料的优点及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整堂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老师循循善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我们都知道,在新教学改革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门课,不是数学,不是语文,也不是其他,而是品德课!它的转变,不但有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名称的改变,而且有从过去故事加练习题到现在的形式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综合性:它综合了社会、常识、自然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可谓集天文地理之大成;合物理生化之常识。教师的知识背景对学科教学十分重要。一个主题,一个活动,都涉猎广泛,体现了多元、多种知识的融合。过去备一课,讲一课。现在探究了一节才知皮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汲取新知,保证不被时间蒸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不间断地读书,将知识注入思想的大河”教师有了丰富的储备,方能融会贯通,删繁就简,方能标新立异,信手拈来,随口说来,得心应手。上课就是释放。
翻开课本可以看到,品德课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大量的观察、收集、制作、还有调查、展览…再打开教师指导用书,一个单元中,一个小小的课例,一个小小的主题,师生在活动上所做的准备,就能罗列一大堆、一大片,要找图片、音像、带材料、工具、要组织户外参观、要进行校外采访……光看看就忙得不亦乐乎。再看对教材的执教者—品德课老师的要求: 不仅要开放地贴近儿童地计划、组织、实施活动,还要纳入隐形的三维目标并落实到位……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知识背景以及更多的兴趣爱好。
新教材要求我们用智慧活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