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及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应有其独特的课程实施方式与课型呈现形式。
一般的人们把综合实践课分成主题确定课、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课和成果展示课。
1. 主题确定课——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主题
严格意义上讲,这主题的确定应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从学生各种各样的选题中层层筛选,挑选出几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有些选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去研究,有些则无法去实践研究,也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先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问、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季节的变化、纪念日的形成原因等,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研究条件、学生的实际能力等客观条件,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主题进行研究,切记剥夺学生的思考、选择权,给他们提供现成的题目。因为只有是学生感兴趣的,才有可能坚持下去。中年级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书上挑选。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确定主题时,教师还必须注意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的是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方法指导课——对学生研究所需的方法进行指导
如果说主题确定课给指明了道路方向的话,那方法指导可就是前进途中的罗盘、望远镜等各种装备。教师要做的是一个工具仓库,当学生需要的时候,你就能及时出现。如在研究“身边的交通安全”这一主题时,孩子们肯定得去采访民警叔叔,了解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发生的原因,教师就要进行采访方法的指导,如根据采访的目的,事先列好相应的问题,怎么让民警叔叔乐意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礼节的学习等。也许孩子们还想进行问卷调查,那问卷的科学设计、问卷发放的对象选择、问卷意见的统计等都需要指导。当然还得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那么,怎样快速地寻找资料,找到资料后怎样分析、归类,得出自己的结论等都要指导。这些就是方法指导课。记得2004年我曾上过《表格的设计》,这其实也是一种方法指导课。教师在指导基本方法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好以合作者的身份,就一些与此相关的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向学生求助,或者故意将某一认识凸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找到适合研究主题的合适的方法,切勿将方法直接告诉学生。教师指导也可以使用集中加分散的原则:对于研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可以全员指导,对使用较少的方法进行单独指导。
在开展方法指导前,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导前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可以通过自学相关书籍,掌握一些方法性的理论,如基本的流程、注意的事项等,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下水实践,掌握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当然,这些方法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学生有需要了,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以推动学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3. 中期反馈课——以恰当的评价引领学生继续研究
但凡综合实践活动,以为就是出去调查、访问、参观等等,所以有的教师一上活动课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采访、调查、实验、摄影、摄像都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是一窝峰地出去,然后是两手空空的回来,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事前没有和学生坐下来认真筹划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以及每一步的方法、要注意的细节和要灵活调整的地方,所以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或者事先活动设计很好,而实践起来是另 一码 事,碰到困难就退缩,致使活动程序搁浅,活动过程和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这样一些局面,中期反馈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那么,中期反馈课如何进行呢?
中期反馈课一般要根据学生实践活动的情况而定。如果发现活动遇到的阻力较大,且困难和问题带有普遍性,那么就应该及时上好中期反馈课。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谈困难,也可谈成功的经验,还可谈活动的体会。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如何才能使学生继续顺利地、良好地开展活动呢?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教师真诚由衷的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但在评价时,切忌以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尽相同,如果以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势必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研究的信心和兴趣,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了,就应该及时地进行鼓励。同时,教师的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引起学生的反思,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必要静一下心,认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得失。开展顺利的,想一想接下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开展不太顺利的,想想哪里出现了问题,该怎样调整。如果学生在研究中已经偏离了研究的初衷,误入歧途了,也要委婉地提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回归。
4. 成果展示课——整合各组的成果扩大影响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以通过小报、照片、体会文章、倡议书、小品、快板等各种形式汇报与展示成果,教师只要在课前对各小组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审核就可以了。教师可以是一个观众,静静地欣赏,也可以成为一位主持人,穿针引线,将各组的汇报成果串联起来。如果有的组在汇报中对某个点产生了质疑与迷惑,没有关系,教师也不必解释,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说不定又可以生成下一个研究的主题。在各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应协助收集、整理、整合各组的成果,将资料保存,同时也可以将好的成果推广。
总之,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来获得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不过教师的主导地位变得隐性,变得更加民主平等了。只要我们拨开了课型疑团,拨开了指导疑团,相信综合实践活动的无限魅力一定会让每一位教师无限神往。
牛塘中心小学教科室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