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误区诊断
----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心小学 徐锁平
我校作为省级实验小学,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实验。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无论从活动资源的开发,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教师的职责,活动时间的安排、学校的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处于迷茫混沌状态;到“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理论上学了一点,但具体操作步履维艰;到“月亮走我也走” ——单纯一味地模仿;“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认为目标虽高远,但操作平实,应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从问题的生成——主题的确立——进行活动——总结评价,形成了一套操作层面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谁也不是权威,人人可以大胆地探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有必要及时澄清,以便于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下去:
一、 “活动泛化症”——视一切活动皆为综合实践活动。
症状:一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开展各种活动,只要学生活动起来,就是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于是,讲故事,看图书,上网等,皆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太简单了,只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开口、动动手、跑跑腿、填填表,就能把一切搞定。把学校里开展的所有活动,如班队活动、节假日活动、游艺活动、联欢活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皆视为综合实践活动。
处方:但我们所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活动”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从“主题的产生——计划的制定——活动开展——交流展示”,都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说了算。
但一些活动也能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只要是让学生从问题出发,提出自己所需解决或了解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调查、实验、访问等形式所获得的,皆可认为是综合实践活动。
如今年“六一”期间,由于受非典影响,学校让每班自行组织,开展一些班内活动。如果我们将活动的主动权全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组织活动,即可视为综合实践活动。
二、“案例神化症” ——视一些指导用书、案例汇编为经典。
症状:有一些教师视海门东洲小学的《今日生活》为“圣经”,“邯郸学步”,不管三七二十一,采取拿来主义,无视自身的特点,丢掉自己身边的宝贵资源,舍本求末。
处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重要性不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真正自主地学习了没有。没课本怎么办?自己开发。不能把自己的手脚捆死,自我束缚。要生成新的课程理念:①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孤立于学生生活。②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不是别人设计好了的(哪怕是无可挑剔的)课程的执行者。③个人的学习都是具有个性化的独立的学习。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做中学”。
应对学生的变化不引向预设。不能一节课一个活动,也不能一学期一个活动。每一个活动,是需一定的周期,不能过短或过长。过短,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对学生未能引起注意和体验。过长,则会引起学生的倦怠,渐渐失去情趣。
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把别校一些成功的活动案例,死搬硬套,机械地去模仿。
教材编写的全局性值得商讨。《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编写人员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等,他们的层次较高,生活在城市的多,这一现象导致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城市化要求较高,面向广大农村的内容相对较少。农村的学生比城市要多得多,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建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考虑城乡共用的一些内容外,还要增加农村孩子常见的科学现象的内容。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与其他课程领域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本校本地的特点,总结、开发或整理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方案,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贪精不适症” ——把综合实践活动搞成大、全、精。
症状:刚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有的教师把它视为科学研究活动,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活动过多地在搞大、搞全、搞成精品上化功夫,搞形式主义,搞表面化。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望而却步。
处方:活动主题的确立,应具情趣性(学生普遍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务实性(根据本地本校本身特点能够切实开展,充分利用好本地的资源)、操作性(有进行实践活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
其实,在活动中只要遵循“小”、“趣”、“实”原则。“小”,指活动的主题入口小,易操作。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身边丰富的自然、社区、人文资源出发。“趣”,则整个活动充满情趣,在活动中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思,思有所得。“实”则指能让每一个学生中踏踏实实地参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搞花架子,建“空中楼阁”。
如有的地区缺乏陶瓷生产的条件,却让学生去研究“陶瓷文化”。
我校位于苏南农村,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是外来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外来人口的增多,对我们的生活,生存的环境、社会的安定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在学校,外地孩子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长。地域观念,使本地人对外来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偏见。如何正确认识外来人口,孩子们一下子就提出了:外来人口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工作、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年收入等子课题。我们都从小课题入手,各个击破,让学生的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四、 “迷糊混沌症” ——与其它学科课程混淆或割离。
症状:以系统的知识为目标,使综合实践活动变了味。有的把综合性
学习当作综合实践活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如做科学小实验。按预设的活动方案活动的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如队活动。
当学科作业来做。如完成各种笔头作业,以书面的交流为主的,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单纯地带学生去调查、参观、访问,忽视问题的存在,忽视问题的解
决,这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以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为目的,只是学习方式是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还姓“语”。综合实践活动无教材,需自资源,与各学科知识打通,在综合中产生问题。
处方: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课程有本质的区别。
它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区别项目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内容 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 生成的主题
学习时空 课堂教学时空 开放的时空
学习方式 间接学习 实践学习
教材 预设性教材 非预设性的资源
教师的作用 “教”师 “导”师
学生的需求 同步为主 个性需要
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
——以系统知识的获得为目的
——以教师讲解为主
——以书本为中心
——以书面作业为主
五、 “主观臆断症” ——小觑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
作用。
症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既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好,干脆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活动吧。于是,不敢去指导,放任自流,学生活动时像盘散沙。活动的开展也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就算哪。不要指望每次活动都完美精确,教师不可能预设得太多。让学生自如、真实,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活动。切忌“急功近利”,活动一次一定要有什么大收获。应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面对学生中偏激的非主流思想,应及时正确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处方: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层面去评价自己和同伴。以往,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是比较单一,局限于自身的缺点。越评价,越没信心。常常评得自己一无是处,仿佛世界上最差的人就是自己。而现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评价自己,肯定自身的优点,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对活动充满信心。
在去老人公寓活动时,朱华琴同学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她平时上课发言较积极,但作业常常不能完成。但是这次她却主动地去搀扶老人来观看节目,自告奋勇地走上台,充满感情地表演开了。她主动报幕,演完后还热情地感谢大家。给大家留下的是一个聪明、活泼、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女孩的形象。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单一,评价标准整齐划一。表现为重视知识的结果、偏重认知领域的学习、易受教材的左右。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的多元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成绩不佳的小胖墩在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他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这说明我们急需改变以往一味地以学业成绩为尺度的评价指标,。改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观念,形成“我能行”的积极氛围,满足学生自身要求得到发展的强烈愿望。
六、 “指导过度症” ——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症状: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既然是一门课程,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于是。就以教师的主观理解去牵制学生,以虚拟的情境代替学生的活动。
所以,学校就把它当作一门课来上。从定计划、写教案、设计活动过
程,全部由老师一厢情愿地代劳,全不顾学生的需要和经验。
处方:其实,教师在活动中用不着事事控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虽然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想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看法的机会,把机会留给每个学生,教师多做“幕后英雄”。试想,时时按教师设计的想法去活动,学生还有什么情趣可言。应充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收获,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不再以知识的传播者自居,是活动的组织者、
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要正确处理好约束与创新、合作与自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同时,导师的聘请也不一定仅限一人,可根据需要,聘请多人。也不仅局限于校外,也可走向社会,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和有一定特长之士。如某班在进行《猪娃娃的故事》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活动时,就聘请当地兽医站的站长和兽医作导师。应重视学生自主性发挥,从学生中来。活动之前有学生,活动之中有实践,活动之后有收获。
教师的指导任务
⑴活动准备的指导
●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指导学生准备必要的工具。
⑵活动实施中的指导
●指导学生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
●指导学生展开活动过程。
●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尽量减少教师的操纵,教师只能进行适时调控。,应把活动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奖项的设置,评奖的过程,都应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独断专行,一厢情愿,“剃头担子一头热”。
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