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四大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部分内容绝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它只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出的几个领域。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要求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以弥补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这对我们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人员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归纳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不可替代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向进行题材的选择和加工:人(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在具体选择活动课题时,可以依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原则
(2)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
(3)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主题的生成和确定切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是主题,教师不必包办替代,“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郭元祥)。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由地方和学校确实。在选题上,除考虑学生的兴趣,还应当融合学校特色、条件资源、教师特长等方面加以考虑,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学识素养等方面限制,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上,需要教师给学生指导、引导,但不能包办代替,而由学生提出。
1、选题推荐法。学校或教师在参考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水平、资源状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拟定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推荐清单,分类罗列相关的主题(可以分为调查访问类、参与活动类、动手操作类等。),以体现学校的意志和特色。由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从中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
2、问卷调查法。为了使活动较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取向,指导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交往等情况,调查学生希望开展的主题和形式,统一和分析调查的数据,将结果提交到班级民主会上,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班的活动主题。
3、行动反思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要预设,也要动态生成。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一些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自己的某些行为、阶段的“流行文化”(如四驱车、集卡热)谈感受,作反思,把握学生的关注取向,引导学生确实活动主题。这样的方法可以主要是用在“学生与自我”方面的主题,如“我的零花钱”、“我与电视”、“我与同学”。
4、成果衍生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刚刚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中,指导教师为了给学生形象地感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学生提供一些同校学生的经验文章或案例,学生在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别人经验与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对结果或应用的方法充满疑问,表示出在这个成果继续上继续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这是一种学习借鉴法。
5、条件商榷法。主题的开展需要调动相关条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样一个主题在某地可以顺利开展,在另一地可能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在确定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校(或社区)现有的条件有利于开展哪些主题活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就确定相应的主题。受到限制的,等待机会成熟再开展。
6、新闻讨论法。可以采用“我发现了……”、“我知道……”让学生把社会见闻、一些热点问题与新闻时事、或是自己亲历的一些事情介绍出来,引导大家的争鸣和碰撞,从中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实现主题生成有源源不断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