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不断的忙碌中继续着,忙碌也意味着充实,但我却有种空虚。因为少了思考,更没了时间写。我感觉不写了,往往越不知道思考,越不知道该从哪怎样思考。看来我们校长提出的教师要坚持读书,坚持写东西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借着自己现在比较清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星星,停下忙碌的脚步,思考……
记得第一次听南京张齐华老师的课是去年的十月在湖塘中心校,也是周六,张老师上了一堂《整万数的认识》,让全体老师领略到了他深刻的教学思想、高超的教学艺术。之后,便经常了解他的一些信息。而昨天,却又一次有幸观看了张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和《运算律》的教学,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另我们这些在新课程背景下苦苦探索的教师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张老师的课堂“质朴中内蕴思想深度、灵动中张显人格魅力”,在他的课堂中,感受到的是智慧、灵动和诗意。
打开张老师的博客,首页上“教育是我要用一生经营的事业,因为这其中凝聚着我的责任和无限的爱”让我感到他的不懈追求!“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他的格言,也是他不断探索、研究的规则。“课谁都能上,但如何上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曾走过的路,让别人从你的探索中获得启迪,这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我想:张老师这种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文化数学,是张老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理想。在他的数学课上,我们不约而同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张老师从平面图形中摸圆入手,设计了三个层次,思考、感受、体验图形的差异。在引领孩子们发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由一个知识点引发到另外许多蕴含在里面的知识点,细微的东西把它做足做透。张老师告诉孩子们,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以及多媒体设计的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越来越多,它的最远端最终将接近圆,还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旋转等画面的呈现,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展示!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教,原来数学课这么有意思。因为数学浸润在文化中,因而张老师的数学课会如此生机勃勃,他总能独辟蹊径找到与教材相关的数学文化,把书中看到的东西,像练了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一样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种独特的阅读视角,敏锐的审美能力,也是成就张齐华完美课堂的重要原因。
听张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首先张老师经典的语言吸引着我们,用专家的话说就是张老师有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尽管他在上课时语言很多,但我们就是不觉得多,这是由于他的每句话都说到了听课者得心里。其次张老师总能收集很多与课堂内容有关得资料,且运用的恰到好处。我想他一定是花了很多工夫的。张老师的教学语言相当丰富,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评价语,看似随意,但却那么富有哲理。句句到点,着力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关于《运算律》,教者一定查阅了不少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采用了举例——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全课的每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却不着痕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蕴满灵性与智慧的课堂教学风格,使他的数学课凸现出那份特有的精致和灵气。听了张老师的课,正如有位的老师所说的,学生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我们的数学课一度以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层出不穷,热热闹闹为好课的标志,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足足的,参与热情被调动的淋漓尽致。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课还缺少什么?数学课堂还缺少学生的静静思考,缺少学生自我内心的独立反省,缺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冷静与顿悟。而张老师的这堂课却是热闹和安静很好的有机结合,静静的思考是在耕耘,热烈的交流是在碰撞与收获。
今天多云,没有月亮,借助星光,写出以上随想,作为激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