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还是在2003年上过一节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区公开课,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进行过公开课教学了,这次为了上好“周长的认识”这节数学课,上网学习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并反反复复看了名师的一些教学光盘,意在能比较深刻的理解大师们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多地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可是总感觉自己记忆力衰退的厉害,记不住,感觉好辛苦。
因为以前也上过三年级这节课,感觉不好上,学生总是会把周长与面积相混淆,尽管一再强调“周长是长度,面积是大小“,可是在实际应用中,总是揪心学生无法清晰的解决。
我这节课抛开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抛开了如何简化计算公式。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学生明白周长的概念,自始至终穿插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明确周长概念和周长的测量。
所以一开始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周长,设计小明要绕操场跑一圈的教学情境,出示了3种情况:一是没绕操场边线跑。(让学生明白周长跟边线有关)。二是跑大半圈。(让学生明白跑完后必须回到起跑的地方才算一周)。三是正确情况,从起点开始绕边线跑最后回到起点刚好是一周。
接着动手操作,体验感悟周长。出示三角形和圆形,指指它们的周长,比比它们的周长。在此过程中出示了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加深对周长的认识,明白直边图形用尺测量,曲边图形化曲为直,关注对解决问题一般性方法的认识,我始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为之所困的问题。
最后观察辨析,深入理解周长。因为周长总与面积发生混淆,所以出示了好几个变式,通过面积对周长的干扰,训练学生的辨析,抗干扰能力,对周长概念认识更加深刻。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有了清晰的认识。线是一维空间的,测量的是长度;平面图形是二维空间的,测量的是面积;立体图形是三维空间的,主要测量的是体积。而周长,它是属于一维空间的,然而它却存在于二维空间中。所以与面积存在着那么密切的联系,所以与面积才会混为一谈,所以才会带给学生们那么大的困惑,这节课不但要挖掘地深,渗透的面也应广,比如估一估的数学思想就出现在很多环节中。而平常的我们最不重视的也许就是估算了,每一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其实并不只是希望目前能灵活使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长远的未来能用它们主动解决问题。
静下心来反思同行们的评课建议,感觉如果能在课堂上把图形与实际的物体相结合起来,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会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