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10月11日 上午第三节课,王素玉老师执教了二年级的《平均分》。下午4点,一二年级的数学老师齐聚一起展开热烈讨论。
首先由王老师简要地阐述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重点一理解概念平均分,以及改编教材例题1的原由,重点二指导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大家围绕这两个重点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个个畅所欲言。
本节课有效、充满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的有:
1、概念教学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的分苹果入手,由易到难,理解平均分。在例一中唤醒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无序地分,展示不同的分法,比较得出平均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
2、动手操作贯穿始终: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紧紧抓住例题2中的“每只小猴分2个”是什么意思,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就是每2个一份,由实物的分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每2个一份,并上升到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3、教师的引导自然到位:有一位教授曾经精辟地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王老师在揭示平均分时顺着学生的思维连着问了3个问题:如果分给2个小朋友,你选第一种?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分?成功揭示课题平均分。
4、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解决气球图问题时,学生汇报时呈现了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意识: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有的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连线……
5、习题资源有效利用:
判断两幅图是不是平均分时,老师及时追问:怎样能使萝卜图变成平均分呢?学生想到了左边拿掉一个或右边添上一个,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再如,完成了圈一圈后,老师及时问:如果没有书上已经圈好的圈,你会吗?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导学生到题目中寻找已知条件,掌握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