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是由南师附小的名师团队为我们呈现的三节课:
贲友林 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因为他带的是南师附小的一个教改班,他的课堂没有一般的新授、巩固等环节,而是先让学生回家预习所学知识并配上练习,再由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解决,甚至自己出题,自己确定继续研究的方向,而老师呢?则在恰当的时候加以恰当的引导。毋庸置疑, 贲 老师就是那个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园丁。
周卫东 老师的《确定位置》则是传统家常课的再现,但非常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老师的一句:“你能自己创造一个数对吗?”“创造”?多么震撼心灵的词语啊!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创造离他们也许很遥远,所以当孩子听到老师让他们创造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造呢?
余颖 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主、开放,简约而不简单,让学生自己找到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多种多样的方法(8种),然后归类.在过程中,无声无息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位名师的课堂上都出现了让学生自己编题目这一环节,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要选择。思考和选择的时候,数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做自己编的题目时,学生的兴趣是高涨的,学生是幸福的。
常常听到身边有这样的抱怨:学生上课怎么不听课啊?不管你怎么讲,他就是不听等等。反思:抱怨背后是谁的原因呢?今天我真的算是明白了,是我们老师的原因,是老师霸占了学生的课堂。三位名师的课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轻松的,学生有学习的愿望。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听完三节名师的课,接着又听了南师附小闫勤校长的精彩报告《坚守与撤退》。她重点讲了“撤退”。“撤退”,指教师权利与地位的撤退以及时空的撤退,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囚笼,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展现,处理好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尊重文本的关系。撤退是一种智慧,是成功的桥梁。“坚守”不意味着消极,坚守需要定力,需要责任,需要敬畏。有效的坚守与撤退,都是为了更好的课堂以及实现课堂的更高境界。让我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