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有实效的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个单元结束要复习,每个学期期末要复习,上完一个阶段要复习,据不完全统计,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中整理和复习约占了五分之一。因此,开展好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开展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呢?在此结合我今天听了许丽娜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谈一谈我对这方面教学的一些看法。
整理与复习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
一、重视情境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与复习
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学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采用“炒剩饭”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整理和复习的热情显得很重要了,所有我们在课的开头就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
例如,许老师在上 “千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时,首先要求学生用千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并且不能重复。学生积极发言,如一本书有864页,人一天要喝8杯水,一年有365天……这些学生了解到的生活中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接着,许老师又从小游戏入手,出示四张写有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的四张数字卡片,强调了计数单位应该从右数起。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游戏活动,明确了0在各个数位上的作用。学生轻松自如地置身于学习中。
二、重视学生自主梳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如 许 老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再通过写数练习,然后让学生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学生就对同一个数字“ 5” 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挂钩,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当然,整理时要有针对性。应针对平时备课的不足处、上课的失误处、作业的问题处、思维的疑难处进行整理复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复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练习和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教师要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一是练习设计有坡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教学效果。
许老师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在一种新奇地、兴奋地状态。例如,要求学生口答整百数和整十数,并编写四个不同的算式,这样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再通过看图写数,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自己算一算鹿和马相差的高度,并加上一些整百数和整十数的计算。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能独立解决的,少数较弱的学生也能在小组交流中得到提高。这样的练习,除了具有趣味性、情境性外,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重视复习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本节课还可以增加拓展练习,让学生的思维能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这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真可谓“一举三得”。
总之,“整理与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尤其在整理与复习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认识事物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