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印记
11月4日 ,我和我校的王丽娜老师一起走进了浙大,一弯池水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她的深邃,她的清幽,她的无声,让我们对这次的活动有了更多的遐想。沿着那弯池,带着那份期待,我们走向了“千课万人”的主会场----逸夫体育馆。
四天的活动安排得很紧,早晨8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每天坐得腰酸背疼,但还是不舍得少听了哪个讲座,不舍得少听了哪节课。我们听着、思考着、感概着------我们感叹专家们对教育的执着;感叹他们醉心论“课”的信念;感叹他们精心雕琢的“精彩”课堂。
专家引领,开阔视野
浙大理学科 盛 教授在开幕式上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深深的思考:中国学生虽然在计算能力上居世界第一,但是想象力却处于世界倒数第五,创造力处于世界倒数第一。作为我们数学教师,心中是如何的感受呀?
北京教科院的 吴正宪 老师从做好一位数学教师最基础的事——“有效的教学设计”说起,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专业地读、用心地读、智慧地读” ,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她提出的“你怎么不知道我的知道,我怎么知道你的知道”更是引领着我们不断的去审视每堂课,审视自己。
来自台湾的几位专家就“是教人还是教书”,阐述了台湾在数学教室的讨论文化的培养以及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让我们感受了虽然是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却有着相同的教育追求。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讲述了他在美国学习过程中对美国课堂教学的观察,“温馨自由、充满活力”是美国教育的特点。因为我们处于不同的教育现实环境中,但是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是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可以努力的,渊博、亲和、美丽------应该成为我们每个老师的追求。而当课堂上自然而然的有这样的“三声”——掌声、笑声、欢呼声,更应成为我们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名师课堂,精彩纷呈
“生本课堂”也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在名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处处体现了相信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课堂真正成了师生共享的舞台,真正捕捉了教育的原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独树一帜,朴实的生本课堂,留给我们更多的回味。
“天下难事做于易” 一份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阅读资料,经北京的 刘德武 老师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课堂演绎,成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载体,成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探索的载体。当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老师没有马上教给方法,而是给出了一句话,“天下难事做于易”,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化难为易,当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时,该怎么办?当学生在黑板上贴出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时,孩子们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了,1、1、2、3、5、------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是适时的点拨还是一种思想的指导, 刘 老师把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真正做到了渗透于无形中。
“以退为进” 徐长青的诙谐、幽默的课堂吸引着大家,学生们时而欢笑,时而思考,在一次次“嘶”的撕纸声中,学生寻找着藏在纸中的数学信息。在异口同声的“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声中,学生明白了“知难而退”的“退”的真正含义是“以退为进”,并知道了什么时候拿出这个法宝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一老一小” 一位略有些臃肿的老奶奶—— 柏继明 老师以她那和蔼可亲、又思路清晰的带领着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亲历着数学中的统计时,大家都不由的笑了。多么和谐的课堂,多么动人的课堂,一老一(群)小,构筑着生命的和谐乐章。孩子们有序的思考着,孩子们有条理的叙说,孩子们收获着。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知不觉的收获着许多许多。
互动点评,提升认识
每节课后,坐在一起的老师,认识的,不认识的,有感而发,你评我点,不知不觉中也丰富了自己对课的感受。每节课后主持人恰当的点评,总是能引起我们听课老师的共鸣。每天的短信点评更是丰富多彩,来自各地的老师,各地的专家,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对课的看法发给组委会,与大家共享。在一个个点评中,让自己知道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让自己看到了许多自己没看到的,让自己学到了许多自己不明白的------
短短的四天,真的是“累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自己在学习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