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周益民
上周,我在网上看了 周益民 老师的几堂课外阅读课,如《逆风的蝶》《童年月亮爬上来》《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等,觉得他的课真的充满了童年的味道,课堂上弥漫始终的是他对汉语言的潜心品悟,令人由衷佩服。
5月24日 清晨,在周益民老师的热情介绍下,我们走进了三(五)班教室,准备听周老师的随堂课。他今天的授课内容是《海底世界》第二教时。整堂课让人感觉非常朴实,却处处体现了周老师的匠心。
周 老师从读课题、复习三个词语及一、二两段的内容入手。出示“伸缩、旅行、窃窃私语”这三个词语,指名读 后 老师提醒孩子们注意“缩”字的结构,“旅”字右边部分的书写,“窃”字的竖提要一笔完成,然后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书写这三个字,其他同学观察他的笔顺是否正确,齐声朗读这三个词语后,老师让孩子们用“在海底,( )这样的句式自由说说一、二两段的内容。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开场,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一句优美的诗句,却让我感觉到特别地扎实。
随后, 周 老师让孩子们按要求自学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作详细的指导。在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后,放手让孩子自学了第四自然段,针对简单的第5自然段拓展了一首描写海底的诗,最后通过出示各种海底动物的图片,激发孩子的情感,说说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周 老师引导孩子通过对“巴”与“贴”的比较,体会到“巴”字显得与船底贴得更紧密。理解“海参靠肌肉一伸一缩向前爬行”时, 周 老师让孩子用小手当海参,在黑板上演示海参的爬行方式。孩子一时兴奋,小手快速地在黑板上爬行, 周 老师立即问道:“海参是以这种速度爬行的吗?”很快孩子们找到答案,“不是,因为海参每小时才爬 四米 呢?……这样巧妙的引导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可这样的教学精彩在我们学校老师的课堂上也能够呈现。
周 老师的课堂上还远不满足于对这些字词句的感悟,还努力在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当学生讨论完动物的活动方式后, 周 老师这样问:”海底的动物有几十万种,可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种呢?经过静静地思考后,孩子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发现因为这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它们都具有代表性。 周 老师告诉孩子们这就是选取典型材料来写。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 周 老师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听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不久前在星辰实验学校听特级教师魏星上的《水》那堂课, 魏星 老师以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了作者行文的独特性,独辟蹊径,将“特定语境与词句的生成”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感知“陌生化语言的表述”。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关注语言表达方式的渗透,我想这就是特级老师对教材的独特思考吧。
课后,我在三年级的办公室找到了 周 老师,他的桌上也堆满了习字册,补充习题等作业本,他正在认真地批着孩子们的小作文呢。在琅小工作的 周 老师原来和我一样忙,一样要被孩子们的作业淹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