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照自己的方式“过日子”
我有幸到浙江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听了许多名师的课,如薛法根、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等等。在低年级的课中, 许嫣娜 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 老师的课,很有亲和力,她创造了一种柔和的、润泽的教学环境,学生浸其中,听课的老师也浸其中,让人觉得课堂的美好。学生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以语文的方式创造语文味儿。
——这节课回到了常识。从“学”出发,这是个基本常识。 许 老师从“做动物手指操”开始,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就这样玩着,玩着,学生的角色变了,进入虚拟情境的创造了,和文本之间的“隔”也自然打通了。整节课,读读、
说说、玩玩、写写,学生看似在游戏,其实在学语文。显然, 许 老师的视角是“儿童视角”,追求的是“儿童深度”。“下课了,我们在厕所轮流小便”。从学生的造句,也可以看出 许 老师的课充盈着“儿童童趣”。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许 老师懂儿童,当老师对学生的爱和教材的深刻理解相事例的时候,我们看到:教学艺术的明灯在大讲堂的上空冉冉升起了!
我说回到常识,实际上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回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或者说,从学科本质规律出发教语文。 许 老师注意发掘汉字的内在规律,比如:“首领”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与“头”有关系,自然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学习“熬夜”,巧妙地通过“熬下百是四点底,表示火,古时候指把东西放在火药味里慢慢煮,在火里非常痛苦”的讲解,体验其在语境中的意思。学习“藤条”把字理与儿子生活习性连结在一起,与生字书写连结在一起。 许 老师还注意学语文的规律,将生字教学巧妙地贯穿在听说读写之中,第一课时整体化、立体化推进。
体现学科的本质规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从“语用”出发设计活动。“命令发布,进入情境;学写生字,延续情境”,学生是在读课文,实际上是在“体验”这个故事,创编这个故事。“语言的本质在于运用。”正是基于“用”, 许 老师的课多么活呀!指导语言活动时, 许 老师须臾不离文本的语境,把“语文”这条“鱼”放入“语境”中的“水”中。“议论纷纷”、“叫苦不迭”等词语,在语境中理解得很巧妙。把这些词语连缀起来,以“组块”形式出现,让学生讲课文,把课文理解与语文活动联系起来,强调语言学习的“内化”与“外化”机制,体现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理解是内部言语的生成,运用是外部语言的生成。为言语生成而教,这不正是语言的本质规律吗?
——这节课回到了常态。在这样的大舞台上上课,老师的声音自然会提高几个分贝。非常时间、非常空间,发挥一下自己的“秀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太“变态”,一味追求宏大的词汇。有些老师的有感情朗读,声音把话筒都震得发出“嘶嘶”的响声,学生的朗读也变得娇柔做作。 许 老师像这样的教学说“不”,她的语言很孩子气,有点像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可 许 老师说的是那样自然,是从心底里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有的小朋友读书扯着嗓子读, 许 老师及时纠正归于常态。学生读文中袋鼠“激动”的话,读狮子“威风”的话, 许 老师暗示孩子自然读出感情,不要以声音来强调。在 许 老师的课上,很少听到声嘶力竭的声音,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景致。
我说回到教学的常态,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 许 老师的课“活实兼备”这节课上得很实,每一步都展示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虚晃的热度,也不是一个浮华的形式,不是老师凌空蹈虚的渲染、也不是空谷呐喊,它紧贴文本的语言,一节一节地读,一节一节地说,然后把课文连起来读、连起来说,没有太过理想化的东西,让教学活动更朴实、更真实。
——这节课回到了常规。与常规相比,就是反常规。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真目标”、“真过程”、“真体验”,也看到了教师的“真组织”、“真指导”、“真对话”,甚至我们看到了“真训练”,这不正是“常规”吗?
回到常识、常规、常态,这就是我眼中的许嫣娜的课,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态课堂”的课。如果说这节课有商榷的地方,我感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更大些,学生当堂写字的时间可以更多些。许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许老师爱孩子、爱语文,语文素养又是那么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