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诞生于学生的学习实践之中
——听课有感
5月14日 —17日,我和周老师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听课活动。整整四天,三十多节课,可谓“课堂教学大荟萃”。窦桂梅老师的细腻深情,虞大明老师的精湛厚实,于永正老师的幽默风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薛法根老师“以生为本”的教学。
薛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议论文,题目叫《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虽不是苏教版的课文,但给我的启发也很大。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以学为主、因学设教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为学生而设,教师因学生才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少年来一直存在着因教师的过度讲析而导致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严重缺失的状态。从薛老师的课中,我至少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中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即时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也并不容易,原因是这类文体读过的太少。那么,教学从哪里开始?就从学生中来。教师对“预习检查”的预设,从读题到解题的安排,近乎逐段导读的对课文提出的“论点”的讨论……都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含义。如薛老师在教学“司空见惯”一词时问:“你理解这个词语吗?”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不是司马见惯”呢?这三个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激发学生在似懂非懂的问题中寻求新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在学生中做。
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的主体部分:三个论据并列陈列,薛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有哪些相同之处。这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做。一开始,进展很困难,但老师耐心地顺学而导,学生渐入佳境,竟找出了8个方面的相同之处。这充分说明了“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学课文,教师只须做个“引路人”。
三、到学生中去。
所谓“到学生中去”就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后都应当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成长。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精彩到很精彩的发展成长过程。
杜威说:“教育即成长”,课堂也应当是体现学生成长过程的田野。薛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今后,我会在这种理念下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