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语文组>>文章内容
 
大海睡了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09日     点击次数:      作者:许礼菊     来源:

《大海睡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许礼菊  

课题:大海睡了  

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儿童诗。全诗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背诵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描写的大海夜景,展开联想、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出示大海的画面,小朋友还记得识字五吗?谁能来背背?(学生背诵)  

2. 听了大家的吟诵,老师仿佛来到了那迷人的大海边,(板书:大海),风儿追逐着海浪,那“哗哗”的涛声是他们欢快的笑声,晚霞迎来了满载而归的渔船。当最后一艘渔船驶进港湾,当夜幕降临时,当明月高悬时,大海睡了。(补充板书:睡了)谁来读读?(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画面唤起学生的旧知,创设了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引入课文:  

想知道沉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吗? 请仔细听(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  

你能像老师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  

3.交流:  

(1)出示生字,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重点正音:闹睡 声 着  

(2)生字会读了,那词语会读吗?指导读好词语。(风儿、浪儿、深夜、睡觉、抱着、背着、潮声、鼾声)  

(3)检查读文情况。词语会读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准了,再去读一读,读的时候数数课文有几行,有几句话。(再指导学生逐行、逐句朗读,读好句中的停顿,把课文读流利)。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把识字教学融入特定的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最后用读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同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螺旋上升。  

三、朗读想象,品味语言。  

1.体会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了这首诗(出示整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板书:静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指名读,评读齐读),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随机点出“轻轻的”,指导读好第二句(指名读、评读、齐读),体会大海的静谧。  

4)深夜的大海没有白天的喧嚣,没有了风浪的嬉闹,多么静啊,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首诗,别打破这份宁静。(齐读)  

2.体会大海沉睡时的美。  

(1)再读读这首诗,沉睡了的大海让你想起了谁?说说理由。  

(2)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A 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  

B 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发挥想象)  

3)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4)有感情的齐读第二句。  

5)当我们再读这首诗时,你是不是对沉睡的大海有了更深的感受?你从大海身上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6)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让我们拿起书美美地读读整首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有味道。(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受文本,体悟诗境,咀嚼语言文字内在的韵味。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四、积累运用,内化语言。  

1. 创设情境,背诵积累。  

(1)让我们再来好好地欣赏一下这首诗。(播放动画,欣赏。)   

(2)看着这画面,你能吟诵这首小诗吗?自己先练练,想加动作的还可以加上动作,然后背给同桌听。  

3)学做小诗人,吟诵这首诗。  

2.迁移运用,内化语言。  

1)(画面出示)当黑夜渐渐离去,一轮红日从大海里慢慢地升起,此时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交流说说。  

2)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  

出示:    大海                 

                                      了,  

                                      了,  

      一大早,  

大海                             了。  

她抱着                               

                                 

                                   

是她                                     

3)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说说。  

4)小组汇报,完成诗歌的创作。  

[设计意图]: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画面,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五、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读一读。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笔顺表,自主识字,然后按笔顺在书上描红。  

3. 这些字你会记了吗?你是怎么记住它?有什么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的?指名交流。  

4.重点指导:她 月 背。  

1)“她”  

唱一唱笔顺。  

范写,提出注意点:第一笔是撇点,左右要靠拢。  

2) “月”和“背”  

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找出不同处。  

范写,提醒注意:上下结构的字要紧凑。  

5.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设计意图]:扶放结合,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笔顺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的观察、书写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逐渐养成习惯。  

六、课外延伸,丰富体验。  

1.大海还给大家留下了一些作业。看。  

1)喜欢朗读的孩子找一段动听的音乐,练习配乐朗读;  

2)喜欢画画的学生,为你的小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  

3)喜欢看书和上网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查找一些有关大海的诗歌、故事或者科学知识,在小组里讲讲;  

4)喜欢唱歌的孩子唱一唱大海的歌。  

2.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项任务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设计了此环节,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附:板书设计。  

大海睡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