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频闪
——记几堂课和几个报告
大海
第二次听 刘松 老师的课,很期待他的《打电话》一课,不知什么原因他居然仍旧上了《游戏中的数学》,让我好生失望。其实第一次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导入部分的说反话游戏,抢18和抢17两个内容的有机安排,对获胜策略的形象概括,好笑的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等等都历历在目。憨实的外表尤其是超级平整的发型,与尖细的、甚至故意带着奶腔的声音,滑稽幽默的表情和神态给人印象特别深刻,这样的老师学生肯定欢迎,在他身上看到了备好课和上好课都需要功力,期待听他的新课。
他的报告我记住了两句话,都是关于奥数的:一是“全中国都学奥数不正常,全中国都不学奥数也不正常”,二是“其实,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也可以上得非常有趣而让学生不知疲倦”,我对他的课有了更深理解。
第一次听 王学其 老师的课,同样是特级教师,但由于所选内容不同,上课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乍一听,我觉得 王 老师在课前甚至有些拘谨,谈话有些老套,而且没有轻松的感觉。《比的意义》也是一堂难教的课,不说别的,单就那句“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就觉得有些蛮不讲理,觉得概念属于强加,知识系统中强行插入了外来物。 王 老师没有选择教材中“3杯牛奶、2杯豆浆”的素材,仍旧选择了国旗,出示国旗的长和宽,让学生去比较,有学生比较长宽之差,有同学比较长宽之间相除后的分数关系。这时教师出示了3块红绸布让学生选择哪块适合印成国旗,让学生体会这种选择要同时考虑长和宽,要考虑长宽之间的商而非差。同样,比较汽车行驶的速度也要同时关注行驶的时间和路程两条信息,要看这两者之间的商,然后教学比……应该说,在比的意义引入上 王 老师是经过深思和设计的,他至少突出了比的两个要点:一是两个量有关系,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二是写成比是关注两个量的商。这种探索无比珍贵,我有兴趣也有信心探索思考一番,甚至期待 和王学其 老师通话交流。
第一次听 徐长青 老师的课和报告。参会手册上印的是他的一张侧面头像写真照,那是典型的北方帅哥。待他跑上台才发现——发福了,帅变成了可爱;再等他开口说话,被他的口才折服,估计他是“天津快板”的好手,是相声中的“好角”;再看上课时假装不懂的憨态,假装不理睬转身离去时的“扭臀步”,报告过程中那把典型北京“爷们儿”特有的大折扇,他是三尺讲台上的明星。他执教的内容是《重复》(人教版),其实就是交集概念,整堂课忽悠入手,三人抢座位游戏,四人石头剪子布游戏,其中一人兼项,引出7人概念,冲突6人现实,引导学生解释,借助呼啦圈,做出兼项者站在相交处,画出相交两圈,引导学生贴标签,建立完整概念。 徐 老师对自己在课中的定位作了很好的思考,不懂、旁观、刺激都是常用忽悠招数,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那是相——当的成功。
当然,贴标签能否重合贴两张值得大家深思,我喜欢听这种轻松幽默的课,尤其是组委会安排得好,一节紧张的一节轻松的,听课老师都感觉张弛有度,看来,心理学无处不在呀,呵呵。
另外几堂课印象不深, 贲友林 老师的《数字与信息》引导学生研究身份证号码,我感觉材料虽然现实,也贴近学生,但活动过少,体现不出学习的层次。 华应龙 老师的《神奇的带子》(北师大版)内容有趣,但学生似乎跟不上,内容有些缩水。 华 老师的风格永远是轻松、好玩,老师自己老是“嘿嘿”地笑,老是说“真好玩儿”,这课有些洋味儿,目标不功利,让学生在觉得神奇、好玩的同时启迪思维。这与黄爱华的课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看来,百家争鸣永远存在。
写到这里,觉得肩膀有些酸,又想起了“松、静、匀、乐”,哲人哪!做一遍“注意力体操”,膜拜魏书生。
此为六,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