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星期五,我和蒋丹亚、张志兰、徐云一行四人来到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听课。上午8点,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就是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三位老师上的是同一篇课文——五年级的教材《水》,他们分别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示完整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题异构”。下午是他们的说课和一个讲座。整整一天的活动,觉得很有感触,让我不禁想起这样几句歌词:
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第一位上课的是镇江京口区教研室主 任李锋 老师,也是一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她的课堂非常扎实,也很朴实,从一开始的“谈水”,到引出“缺水”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再逐段学文,理解重点词,逐个场景谈感受,深化主题,一步一步,设计得很好。但是我总感觉,她似乎课前钻研教材很深,想要让学生理解的很多,安排的“抠词”理解很多。而她大概不是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上课,所以很多她想要让学生说出来的东西学生说不出来,使得课堂上的她有些急躁,很多时候就是她自己在讲。而我们南方的孩子对却水本来就并没有多少切身的体会,所以课堂上很多孩子并没有走进去,但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还是很配合地听她讲,最后就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二跟着感觉走
第二位上课的也是一位特级教师,名字很好,叫“祝禧”,看上去比第一位老师年轻,上的课也让人觉得“年轻”一些。她的设计也很精心,课前的互动中老师就得出结论:环境会改变人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看四个和水有关的词语,谈自己的感觉,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然后问学生课前做了哪些预习工作,再检查预习,出示图片,说说上面的事物,谈看后有什么感觉。接着自由读课文,找到新的感觉然后逐段学习,还是主要通过文中的一些数字、场景,想象画面,找心中的感觉,心中的色彩。最后的作业也是写一写读了马朝虎作品后的感觉。整堂课,老师说的最多的是“感觉”二字,谈得最多也是学生的感觉,那就是“跟着感觉走”了。当然,这里的“感觉”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感觉了。
三、潇洒走一回
第三位上场的是一位男士,头发比第一位上课的女士还长,颇有点艺术家的风范,说起话来还很像葛优,看上去挺潇洒的。后来知道了他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叫陈国安。虽然他的表现很潇洒,但我觉得他的课只能难得“走一回”,看看而已。且看:整堂课,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读马朝虎的原文《饿水》,然后与改编后的课文比较,看是改编好还是原文好。因为学生一直接受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式的老师们的教育,所以一开始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是教材好,他费了些口舌才让学生明白了他的与众不同,所以后来的比较就有点来不及了。虽然我个人也一直认为原文好一些,也对一些改编颇不以为然,但他后来在说课中说“改编的名著是带着毒药的三鹿奶粉,很烦现在的教材”等等,我又觉得稍显偏激了点。看来这样“大刀阔虎”的课堂教学也只能是像他这样的博士“潇洒走一回”了。
四、像雾像雨又像风
下午是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院的王荣生教授的讲座,他举了很多经典的教学案例,用以证明他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两到三个,否则就是多了,内容会显得零散。”他的言下之意,似乎对上午的三堂课都不甚满意。专家眼中的专家上的课尚且如此,我们眼中的语文教学更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不知道该怎样了。不过我想,认认真真钻研教材,按我们的理解凭良心把课上好,准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