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色”认学生
张勤说,人的性格是分颜色的,有红、黄、蓝、绿四大色。红、黄两色是外向的性格;蓝、绿两色是内向的性格。
红色:领导型性格。他们天生具有领导能力,目标明确,遇事能果断地做出决定,干脆利索,爱憎分明。他们痛恨失败,面对压力不屈不挠,坚决果断,越挫越勇……
红色性格不足:这种性格的孩子容易形成偏执的个性,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太自信了,就变成自负了;太好强了,人际关系就紧张了。他们不喜欢考虑细节,不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情感方面较为淡薄。
黄色:活泼型性格。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表达,心灵手巧,乐观向上,也富有想像力;喜欢玩耍,不喜欢孤独,兴趣广泛,崇尚浪漫;不斤斤计较,与人为善,是人群中的开心果。这种孩子在老师提问时会举手抢答,喜欢参加课外活动。
黄色性格不足:条理性较差,容易丢东西,做事情常常有头无尾。
蓝色:完美型性格。内敛,不张扬;谦虚谨慎,善始善终,严格自律;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深沉、老练,彬彬有理;做事尊重权威,善于做计划,高标准严要求,是追求完美的人,准确无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蓝色性格不足:太认真了,就演变成了较真;太严肃了,就变得呆板了;太完美了,就缺少魄力了。
绿色:平和型性格。很乐意成为团队中的一员;脾气好,极少抱怨;认真对待工作,很少出差错;情绪平稳,不急不躁;跟人相处时不爱说话,也不喜欢站在众人前面,较为害羞。
绿色性格不足:太慢了,遇事很难迅速做出决定;太低调了,缺少霸气,没有预见性;太服从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如果感到不安,他们会把情绪藏得很深;如果受到太多的注意,反而会让他们感到窘迫。
经过张勤这样一分析,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颜色性格的人,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和自己孩子的性格;知道自己该注意什么,也知道怎样与学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学习动机因“色”不同
学生性格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
红色学生的控制欲很强。他们是力量型的人,学习的出发点是为了被人所感激。喜欢别人依靠他们,表扬也得是热烈的,这样他们才有满足感。
黄色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展现自己,他们喜欢的工作往往是与人打交道的。为了得到表扬,他们会不断学习,从学习中寻找快乐。
蓝色学生不张扬,但自信心较差,他们需要得到强有力的信任。他们不说话便罢,一旦作出承诺,肯定是很有把握的。
绿色学生是容易满足的人,喜欢简单平淡的生活,凡事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样的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最不积极,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举手发言。鼓励他们时,用拍拍背、点头微笑等方式最适合,因为他们只需要淡淡的重视。
顺从天性有的放矢
如果一个红色性格的老师遇到一个绿色或者蓝色性格的学生,这中间的矛盾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对孩子说:“我这么个急性子的人,你怎么就这么磨蹭呢?”孩子的很多地方老师都看不惯,往往会得出孩子性格不好的结论。张勤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只有照顾到个体的本性的东西,顺从天性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有幸福感,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于红色孩子,应当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职责,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作为老师或家长,最好是提建议,不要替他们做决定,并帮助孩子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教他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
黄色学生是爱做梦的人,所以要经常在人多的时候讲他们的长处。对他们不要太苛刻,奖励是他们纠错的最大动力。
对于蓝色学生要求不能太高,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要帮助他们宽容地对待他们认为不完美的东西,不能打扰他们做事,也不要催他们做决定。
千万不要总是对绿色学生提“磨蹭”这个词,对他们说话要和和气气,否则他们会关闭心扉。多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决定,遇到他们不懂的事,最好手把手地教他们去做。
张老师为了让每位教师深入了解每种性格特点,创设了活跃的互动方式,通过展示图片,让听众“猜猜看,举手示意”进行检测;并引导大家将熟知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红色性格代表人物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人物代表 “石光荣”;黄色性格人物代表是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蓝色代表人物是濮存昕;绿色性格人物代表是葛优(看似黄色,其实绿色)。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大家受益很深。
我静静地聆听,不禁恍然大悟:妙用性格,不就是“因材施教”吗?宋代朱熹在《论语》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然而,仔细反思: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太多关注性格的后天培养与发展,往往忽略了先天的本性研究。特别是 “大班额班级授课制”下,我们在强调整齐划一的同时,却让部分孩子天性得不到很好发展。
性格是把双刃剑!让我们尊重孩子天性,寻找最佳的教育策略:妙用性格,因材施教。用张老师的话说:“及时调整你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使他适应孩子天生的发展模式,当他逐渐成熟时,就不会背离他天生的生命模式。”(张老师引用《圣经》语)。 感谢张勤老师解读性格,为我们的教育开了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