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门学问,是亲子沟通很重要的内容。沟通时,我们不仅要倾听孩子说话的内容,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在表达这件事时内心的感受,他的语调、语速、神态、表情都能反映他当下的情绪。
家长要怀着一颗共情的心,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并准确地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他才更愿意和我们沟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否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并满足他,对孩子成人后内心是否有安全感,能否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很大影响。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比如,孩子回来唉声叹气、哭哭啼啼,说自己觉得学习好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要做的是第一时间关心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并相信事出有因。只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情,我们才能及时地把握住解决问题的机会,了解孩子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否则,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其次,聆听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聆听。比如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你一直在哭,愁眉不展,是遇到什么事了吗?”以此打开沟通的话题。经过聆听发现,原来孩子最近需要同时协调的事太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要避免先入为主,用自以为是的想法预设,武断地下结论,应多问询和交流。
再次,表达出你理解的导致孩子有情绪的原因。
换位思考,假设我们是孩子,在如此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面前,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呢?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共情孩子,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了。可以和孩子说:“这些事堆在一起,让你感到喘不过气、感到很着急,是这样吗?”
最后,不直接给予建议。
最忌讳的是家长急于搬出大道理给孩子灌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之一是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心情不好时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但又希望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因此,我们要先给孩子宣泄情绪的渠道,克制自己说教的冲动,耐心听孩子诉说。过早说教会让孩子觉得你就是想赶紧解决问题,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这样沟通就会终止。